电路与系统学科分别于1983年和1998年建成硕士点和博士点,所在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本学科拥有“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南京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中心”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电路与系统学科在射频、超高速、光电与生物集成电路研究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目前,学科主任由国务院归国定居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志功教授担任。现有包括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11名教授的24人的教学研究骨干队伍(其中18名具有博士学位,15名有留学经历),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科研方面,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微电子光电子高技术人才培养,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横向研发课题。
人才培养方面, 本学科10年来出版专著3部,译著6部、教科书14本,发行数十万册。已培养出300多名本科毕业生,350多名硕士毕业生、近50名博士和7名博士后。
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电路与系统理论;2)电路与系统CAD;3)射频、高速和光电集成电路设计技术;4)生物集成电路。
本学科建立了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开辟了国内外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MPW(多项目晶圆)模式的十多条委托加工渠道,建立了多种集成电路工艺的器件模型、单元库和工艺设计套件,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测试环境,研究了射频、超高速与光电芯片封装技术。建成了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为国内大规模开展射频、超高速与光电芯片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无生产线设计平台,本学科承担和完成了包括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863计划研究课题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高达40多项,企业合作项目30多项。研究经费累积6000多万元。
本学科成功地进行了近100批射频、超高速、光电与生物集成电路的流片,累计芯片面积超过1000平方毫米,相继设计出CMOS、硅和锗硅BiCMOS、砷化镓和磷化铟等多种工艺的1000多种集成电路,在国内外分批投入工艺制作,并测试成功。其中33种芯片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10项被专家组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8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2项达到国内先进。13种光纤通信用集成电路的研究成果已经实现转让价值560万元。
本学科与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作,利用‘微电子神经桥’和3G无线互联网传输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千里之外两只蟾蜍的互感互动,实现了神经信号的远程传递和再现。最近世界上首次实现健康肢体以通信方式控制瘫痪肢体协调动作的临床实验。
电路与系统学科拥有的国内外大学范围内先进的射频与超高速IC测试实验室
路与系统学科利用“微电子神经桥”和3G无线互联网传输技术
实现千里之外两只蟾蜍的互感互动的著名实验
电路与系统学科采用0.35mm CMOS工艺设计实现的、被专家鉴定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
2.5Gb/s 单片光发射机和单片光接收机
“微电子神经肌电桥”助病人复健 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获第43届日内瓦发明展览会“特别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