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特聘教授的赤子情怀
发布人: 宋老师    发布时间: 2001-12-10    浏览次数: 754

《扬子晚报》:特聘教授的赤子情怀

  

特聘教授的赤子情怀

  日前,为表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王志功教授在其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江苏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王志功教授的肺腑之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97年从德国学成归来的王志功教授一直秉承着矢志报国、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国的微电子光电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颗滚烫的赤诚之心

  王志功1954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4年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学习,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接着在德国弗朗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任客座研究员。在德国十三年的学习研究,王志功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微电子光电子专家。

  在德国留学期间,王志功连续参加了德国政府组织的5项联合攻关项目,承担了最前沿的攻关课题,成功地设计了上百种光纤通信用超高速、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连续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他设计的多种芯片相继被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德国电信和德国航天局等重要部门和大公司采用。他相继5次在欧洲固体电路大会、4次在国际砷化镓集成电路大会、2次在号称“固体电路设计奥林匹克”的国际固体电路设计大会上宣读论文。7年内共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了7项德国专利和3项国际专利。

  这时候,王志功已经拿到了德国“绿卡”,并成为德国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终身研究员。事业正处于黄金时期,家庭生活也幸福安宁。他的妻子也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牙科医学博士学位,并且开始了博士后研究。夫妻俩每年的收入折合人民币约50多万元。他们当时住在德国南部著名的风景胜地黑森林地区。家里住房宽敞舒适,清新雅致。窗外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森林,郁郁葱葱。每逢假日,他们可以自己驾车到瑞士去登阿尔卑斯山,可以到法国去登古城堡、去逛葡萄园。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就是其他地区的德国人也十分羡慕。

  他们出色的工作既得到了我国政府,也得到了德国政府的褒扬。1995年夏,他和妻子应德国总统的邀请,前往波恩参加德国总统为欢迎江泽民主席访问所举行的盛大国宴。当他们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接见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王志功深深感到,是祖国给了他出国深造的机会,他的命运同祖国息息相关,祖国的繁荣昌盛,海外华人的地位和贡献才更能得到肯定;只有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多年刻苦钻研掌握的高新技术才更加有意义。在国外取得的荣誉和成就没有让他陶醉和满足,异域优裕的生活也没有磨灭他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他在两次应邀回国讲学期间,目睹了祖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感受到了祖国对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回母校东南大学期间,学校领导和当年的老师、同学为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希望他回母校创新立业。

  面对祖国的召唤、母校的期盼,王志功夫妇决定放弃国外一切优越条件,举家回国定居工作。当时,他们的决定在他工作过的研究所和大学以及当地中国留学生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面对一些人的疑问甚至劝阻,王志功说:“中国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祖国和人民哺育了我,我应该报答。为了报效祖国,我们矢志不移。”

  临回国前,王志功教授偕同全家驱车500公里,来到马克思故居,拜谒这位世界伟人。王志功在马克思故居前默默地说:您当年为共产主义不得不流亡国外,而今天是我的祖国在召唤我。我要离开奋斗了13年的德国,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在那里重新奋斗,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79月,王志功教授一家穿云破雾,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回到了母校东南大学。

  一条自强的奋斗之路

  王志功教授在南京度过了八年的求知年华,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从回到东南大学的第一天起,王志功教授就投入到创立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的艰苦事业中,走上了一条忘我的奋斗之路。

  第二年,我国首家以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和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为主攻方向的“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正式成立。在研究所初创的两年时间里,从整理房间、购买设备到人员安置,他都亲历亲为。这期间他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实验大楼关门。在科技攻关的无数个日子里,王志功教授带领大家,废寝忘食,向集成电路的前沿领域发起了一次次的攻坚战。他所领导的研究所白手起家,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不断发展,边建设边开展科学研究的道路。

  研究所创立不久,很快完成了上海先进半导体1微米CMOS和电子13所砷化镓工艺文件的消化,完成了电路模拟和版图设计环境建设,开辟了通过美国加州大学和法国国家工程技术学院两条多项目晶圆设计和制造的道路,完成了三家大公司的7条标准生产线的设计规则和元件库。19988月,他带领研究所全体人员奋战一个暑假,完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的设计,通过美国的虚拟制造工程送到台湾去制造。12月份,芯片制成寄到,他多次赴无锡、北京,对芯片进行划片、压焊、封装和测试,最后有6种芯片一举测试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04月,在他组织的首届中德光电子微电子器件和电路专家论坛上,与会的德方专家,对他们研究所以如此短的时间,花如此少的经费,取得如此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表示由衷的钦佩。

  到目前为止,研究所完成了光发射和光接收30多块实验芯片的电路与版图设计,通过境外的标准生产线完成了530多块实验芯片的制造。作为合作单位,研究所与电子13所、14所、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合作研究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此成果已被选入国家“863”计划15年成果汇编,列为国家信息领域光电子主题4个前沿突破之一和3个光电子主题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建设及目标产品开发工作典型案例之一。近日,他们又利用0.25微米CMOS工艺完成一个光通信一路到四路的分接器,数据速率一举达到每秒10千兆比特,创造一项世界纪录。

  经过几年的奋斗,该研究所已拥有了30多人的研究队伍,新建成了500平方米的实验室,有三台大型工作站,数十台高配置PC机,几十套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并已开辟了国内外十多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实现途径,具备了以无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方式成批设计高速、高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的基本条件。为推进我国高速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应用的整体水平,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事业的发展,研究所本身的人才培养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的30多位研究人员就是在这两三年时间内形成的。同时还为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毕业设计和实习环境。因为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王志功教授所在的电路与系统学科于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王志功教授成为该学科第一位特聘教授。

2001年春天,又有一系列喜讯传来,由王志功教授担纲申报的国家“十五”“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重大专项预启动项目课题》“国家级多项目圆片(MPW)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和研究所骨干申请的“光通信用高速集成电路IP核研究”两个课题获得批准。台湾著名实业家焦廷标先生为王志功教授报效祖国的精神所感动,为他们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所吸引,慷慨捐资1500万元,在王志功教授领导的研究所内成立东南大学——华邦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从而为王志功教授在中国大陆开展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一曲无私的奉献之歌

  在取得重多科研成果的同时,王志功教授时刻不忘培养大批微电子领域科技人才的重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国所需要的价值数百亿元的100多亿块芯片,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所需要的1万多种芯片中能够自行开发的仅有数百种;我国已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上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90%以上是国外加工的;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不到3000人,而国外发达国家达到数十万人。更重要的是,关系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需求的关键集成电路,几乎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这无疑极大地威胁着我国信息网络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王志功教授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责任不仅仅只是带好一个研究所,而是要为我们国家的整个微电子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他利用多种场合,利用作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到各地调研的机会,了解国内微电子的发展状况,同大学、研究机构等领域的专家一起探讨我国微电子的发展道路。199911月,他得到教育部支持,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无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高级研讨班”,来自全国30几所大学、研究所、设计和制造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学员为推进我国的芯片工程献计献策;他还对全国十多个省市一百多名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为全国高校开展集成电路设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示范。